统一客服:400-650-2860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出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海外坏账激增,暴露企业信用管理软肋
出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金融行业记者 段雨梅  通讯员 沈 阳
3.jpg

  核心提示

    逾期而未能收回的海外账款如同出口企业的噩梦,对于众多出口商而言,这种体会在今年显得尤为深刻。因为,不容乐观的全球经济形势正在将信用危机的影响放大。

    如何解除出口坏账屡屡发生的困扰?对此,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出口企业坏帐率居高不下的因素有多种,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坏账激增暴露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软肋。企业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最重要的是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从出口前的资信调查、出口后的收汇跟踪等各个环节来控制风险,“防患于未燃”比事后追账更有必要。

  ■ 金融行业记者 段雨梅

  通讯员 沈 阳

    抗风险能力差,阻企业做强做大

    “我国从事出口的企业只有极少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用监管体系,而其中外资企业又占据绝大多数。”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在工作中明显感觉到,今年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善,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风险。

    根据他所掌握的情况,“在深圳,只有小部分发展比较迅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大部分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包括制度本身没有建立,另外对制度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多数还是靠老板自己掌控信用风险。”

    事实上,许多企业不但认为银行信用证不存在风险,老客户不存在风险,甚至把发达国家也纳入企业出口安全边界之内。而经历过外贸纷争的出口商则十分清楚,出口企业的坏账常发生在老客户身上,发达国家的市场也并非最安全的。

    “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的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拒之门外,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认为,信用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识别买家风险,撬动出口贸易

    如何杜绝企业的出口坏账?在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看来,第一道防线就是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家为推动外贸出口、保障企业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非盈利性政策性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保险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不但可以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还可以增强国家抵御海外经济危机的能力,并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出口效益的最大化。

    “信用管理首先是一个识别买家风险的过程。”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表示,在交易前,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利用其全球信息网络,帮助客户实施资信调查,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等多个方面了解买家的信息,并对其做出全面评估,帮助企业防患于未然。

    “接下来就是剔除风险。”在发货环节,根据不同风险状况设定不同账期。在交易过程中,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即时跟踪海外买家的动态变化,适时评估买家的信用风险,并就相关风险向出口企业做出提示,协助企业及时调整信用限额。后续还要即时跟踪收汇情况,协助企业监管应收账款。

    “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所发挥的真正作用,体现在出口企业在面对不同信用水平和风险情况的买家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差别化的销售策略。”比如,遇到买家希望通过放账采购更多的货物,便是信用政策和管理发挥作用的时候。经过风险识别,如果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便可采取放账的交易方式促进销售;如果识别出买家风险已发生恶化或者信用欠佳,则要适当使用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在合同签订、选择担保结构等方面要有所准备,通过相应操作防范风险。

    完善信用管理,杜绝海外“赖账”

  “毫无疑问,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意识亟待强化。”在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看来,近年来中国出口企业遭遇国际买家“赖账”事件层出不穷,若没有一套好的信用管理系统来守好出口的大门,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蒙受损失是必然的,加强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

    提到信用管理制度,许多企业首先会想到咨询公司为企业所制定的有关制度和流程。而在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看来,企业可能会有办法在纸面上构建出一整套制度,但如何去执行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从中国信保近二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与全国各地企业的合作都遵循着一个简便可行的方式。即信保帮助企业来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并在交易过程中负责督促和监督。企业只要依据中国信保的信用保险流程,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和人员职责分工,实际上就可以构建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

文章链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1-12/15/content_1866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