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客服:400-650-2860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海外债务重组”化解企业出口危机——中国信保千万美元海外债务重组案解读

“海外债务重组”化解企业出口危机
——中国信保千万美元海外债务重组案解读
金融行业记者 段雨梅  通讯员 沈阳
2.jpg

  核心提示

    欧美债务危机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的深刻影响加剧了许多出口商的担忧:看似遥远的危机不仅正在拖累出口企业陷入贸易萎缩,让他们感到更为棘手的是,如何从无法履约的进口商那里收回货款。

    根据商务部的研究报告,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应收账款每年坏账比率保守估计在5%以上。层出不穷的赖账和欺诈,吞噬了出口企业在危机中日益微薄的利润,同时也提醒着人们: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弱势地位。面对收汇难题,出口企业该怎么做?这是深陷其中的众多出口商力图寻找的答案。日前,记者在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采访到了该公司项目险业务处负责人,他以该公司近期成功解决的一宗海外债务重组案为例,对此问题作出了深入解读。

  ■ 金融行业记者 段雨梅

  通讯员 沈阳

    危机来袭,商账追收遇阻

    经过历时一年的艰难谈判,2011年9月,一份涉及追偿金额上千万美元的债务重组协议终于在印度尼西亚签署,一场由贸易伙伴支付危机而引起的风波终归平静。这是中国信保特定合同保险电信类案件中首次以股东代偿方式解决债务的成功案例,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信保特定合同保险业务项下实现的单笔最大金额的追偿收入。

    事情要从印尼电信行业的投资热潮说起。近几年,印尼电信行业产业资本角逐并购频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然而,金融危机暴发后,本案买方股东运作资本项目失败,大股东发生变更导致买方自有资金紧张,项目原网络设备与网络服务不能满足市场运营要求,导致其用户数量下降。

    2009年7月,买方开始出现经营业绩滑坡,财务状况恶化,最终出现拖欠。2010年6月,被保险人(中国某进出口企业,以下简称A 公司)就出口印尼电信项目向公司通报可损,金额近1200万美元。

    点评:欧美经济低迷不振,其影响范围已波及到新兴市场,导致新兴市场进口商的履约能力下降。今年以来,我市可损理赔案件的数量远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通过对该项目和买方经营情况的缜密调查和多轮谈判,中国信保判断,买方智能网整体项目运营前景不容乐观,债务问题宜尽早解决。而买方总体债务结构复杂,股东代偿方式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不确定因素较多,需做进一步保障措施。

    在多次征询海外追偿渠道的专业法律意见后,中国信保先后否决了买方提出的债转股、延期5至6年还款、采用经营牌照抵押还款、固定资产抵押登记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还款方案。在对买方股东变更、股东代偿条件的法律风险进行审慎评估后,最终确定了“以股东代偿为主线,第三方担保为辅助”追偿方案。

    在对买方总体负债情况、国别市场环境、股东财务状况、股东在华业务及第三方担保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后,中国信保进一步认定案件的成功追偿,很大程度取决于买方某股东对电信行业的长期投资意愿和实际代偿能力,由此紧密跟踪该股东动向及股权收购进展。

    点评:债务重组是一个复杂、昂贵和耗时的过程,大部分中国企业与海外买家交易时仍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出口企业对买方所在国的法律和追偿方式、方法也缺少经验和相应的支持。

    作为中国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信保帮助企业实现债务重组、追偿应收账款。如果买家带有恶意,或者付款能力不足且没有长期合作意愿,中国信保则会帮助出口企业一起及时采取严厉的措施,保证损失能够得以挽回。

    反复交涉,不失时机

    在印尼证监会批准了买方的重组方案后,中国信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立即对该股东在华承保业务进行联动干预。经与买方、股东及担保人多次磋商后,双方达成了债务还款方案的初步意向,并于2011年6月签订了还款谅解备忘录。

    8月初,在完善还款协议和担保函文本后,中国信保组团赴印尼再次与买方股东、担保人面谈,最终促成各方当场签署还款协议,达成了股东代偿、股东子公司出具无条件担保、还款协议生效后即期一次性偿还的还款方案,总体重组债务金额近千万美元。相对于同样作为债权人的其它十余家企业,A公司获得了最为优惠的偿债安排。2011年8月底,买方股东按照还款协议一次性还款,中国信保得以成功结案。

    点评:海外债务重组复杂多变,在案件处理过程中一方面须深入调查分析行业特点,客观评估债务人实力,适时创新调整追偿思路,另一方面需要总分公司配合一致,承保理赔相互联动,必要时主动“走出去”抓住有利时机解决问题。

    中国出口企业要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任何债务重组都是个事后补救的过程,无论重组多么成功,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因此,在交易之初,企业就应该掌握好买家的风险情况,并做好商务合同的把关。这样,即便后续出险,前期的准备工作也能为债务重组争取到有利的地位和条件。

文章链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1-12/07/content_1855088.htm